“菜篮子革命”的领路人 ——记寿光孙家集街道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1-05-10 09:36  ·  潍坊百度
  1989年,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三元朱人成功试种冬暖式蔬菜大棚,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改写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菜的历史。寿光也因冬暖式大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乡村振兴“寿光模式”。

党员带头,蹚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1988年的三元朱村,跟许多村庄一样,被贫穷所困扰着。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年底的一天,堂弟提着2斤顶花带刺的黄瓜来看他。“大冷天的,哪里有这么鲜嫩的黄瓜?”王乐义问,堂弟告诉他这是在大连市场上买的。“天寒地冻的能产出黄瓜来,肯定有道道!”刚过完年,他便与村里的7名党员来到大连取经。

  建一个冬暖式大棚要花五六千元,在当时一旦赔了就是倾家荡产。王乐义建大棚的提议受到不少人质疑,7个人的党支部,6个人反对。

  “干工作前怕狼、后怕虎,没有一点敢闯敢试的劲头,什么也干不成!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带这个头、冒这个险!”王乐义没有动摇,与17个有闯劲、敢冒险的积极分子带头砍掉了地里的庄稼,建起大棚栽上了第一批黄瓜苗。

  1989年12月,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卖出了20元的高价。村头,来买黄瓜的汽车排着长队,17个大棚平均收入3万多元。

  全村沸腾了,第二年没用动员,村里一下子上了181个大棚。自主研发的深冬太阳能加温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遍地开花,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蔬菜生产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

科技帮扶,共同奔向小康之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一个村、一个县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人民都富了才叫富。”这是王乐义时刻不忘报答党恩情怀的自然流露。在他眼中,“家”是大家,“家”是国家。

  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王乐义没有把历经千辛万苦掌握的先进技术藏在家里,捂在村里。技术员出去了一批又一批,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村里建起现代化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全国各地学员上万人。

  这一把冬季蔬菜革命的火,很快燃遍天山南北、长城内外。有的村民急了:“大棚遍地开花,这么多黄瓜卖给谁?”王乐义把群众的牢骚当动力,引导大家靠技术升级保持优势。首创大棚黄瓜、苦瓜一年两茬种植技术,一个大棚当年毛收入达到了15万元。

  成绩面前,王乐义没有停步。他带领三元朱村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七代冬暖式大棚技术,试验成功了滴灌、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和300余个作物新品种。当年凭经验种菜的农民,开始走到世界蔬菜科技的前沿,成为蔬菜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创新引领,扛起农业产业振兴大旗

  为了让蔬菜达到无公害标准,王乐义虚心向专家请教,从山东到西安,又打听到北京农科院的王宪彬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

  看到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天南地北地追着无公害蔬菜项目跑,王宪彬教授感动地说:“我这个项目试验成功了还没推广,你这个农民有眼光呀!”

  在王宪彬帮助下,1992年无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开发成功,市场反响良好。王乐义更加领略到科技的巨大魅力,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常年保持合作,聘请专家指导,不断提高大棚科技含量和瓜菜质量。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达到了国际蔬菜种植同步水平,为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汇聚强大力量。

  在“乐义精神”感召下,寿光许多青年人循着他的足迹,以蔬菜产业为平台,发挥聪明才智,成为产业动能转换的蓬勃动力。

一心为民,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三元朱的今天,是乡亲们携手努力的成果,理应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王乐义把村庄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让乡亲们持续分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砥砺前行。

  如今,徜徉在三元朱村的大街上,走过村民的联体别墅、公寓大楼,走进幼儿园、敬老院,青年科技大楼、农业科技培训学校……难以数清的奖状、奖牌,记录着这个村的艰难和辉煌,也见证了一名村官楷模艰难的攀登和难以企及的高度。